首页  部门概况  新闻通知  廉政教育  规章制度  警钟长鸣  政策法规  高层声音  信访举报 
通知公告
· 关于做好2024年“五一”、端午...
· 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正...
· 关于认真做好2023年中秋、国庆...
· 关于做好2023年“五一”端午双...
廉政教育
您的位置: 首页>廉政教育>正文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论述 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2024-04-11 14:19 刘俊良  审核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该讲话深入总结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科学判断当前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情况新动向,对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出深刻分析,对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新征程反腐败斗争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必须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治理目标。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其实质在于探究腐败产生的根源。因此,界定“土壤和条件”的内涵与外延,探究二者的逻辑关系,是提出腐败治理方略的先决条件。将腐败的衍生基础和诱致因素拟喻为“土壤”与“条件”,是对腐败的衍生与根源性规律探究的开始,具有自然认识意义。第一,界分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实际上是界分衍生基础与诱致因素的不同机理。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土壤”是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体制性的腐败衍生基础,“条件”则是带有现象性、外在性、非体制性的腐败诱致因素。将二者区分开,是对腐败衍生基础和诱致因素的系统性与分层性认识。只有区分源发性因素和后发性因素,才能按照腐败发生机理提出防治策略。第二,界分“土壤”与“条件”,可以有效防止腐败滋生“条件”向“土壤”的转化。“土壤”和“条件”分别对应体制与机制,然而二者的界分并非一成不变,当作为“条件”的机制长期难以起到应有作用时,便可能转化为“土壤”,发展成体制性难题。换言之,从原理上讲,界分“土壤”与“条件”,就是要防止腐败从“量”向“质”转化。第三,界分“土壤”与“条件”,是中国腐败治理的时代发展标志。腐败治理切忌“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同等看待衍生基础和诱致因素,很难真正解决腐败问题,严格界分“土壤”与“条件”,有利于实现腐败治理科学化。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文化生态上进行完善,营造廉洁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反腐败治理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但从当下腐败案件数量看,制度性成果尚未完全转化为治理成效。原因或许在于腐败一旦发展到特定程度,便会形成腐败“粘性”,单纯的“硬性”制度更替难以打破由腐败形成的均衡。在腐败频发的过程中,“升官发财”等错误观念成为权力腐败的“精神家园”,腐败的“需求”随之扩散至社会各层面,因腐败恒久效应而产生了廉洁生态的再造障碍。基于此,应当将文化反腐当作校园反腐的第二战场,聚焦反腐文化、意识和观念,强化教育改造和铲除腐败的文化土壤。建立实效化的教育制度,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公职人员提高思想觉悟、严明公私界限、养成良好作风,建立崇廉拒腐的思想防线,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加强纪律教育,坚持经常性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着力解决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不断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以良好的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引领党员干部向上向善,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第二,纪法协调,纪挺法前,对权力运行有效约束。腐败治理的核心在于有效规范权力行使、减少腐败滋生的机会。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完善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要着力减少腐败机会,抓住政策制定、决策程序、审批监管、执法司法等关键权力,严格职责权限,规范工作程序,强化权力制约,减少权力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对此,在执纪工作中应进一步强化纪法思维,坚持完善法规制度,纪法结合,健全权力运行的自控系统,以增加透明度、减少裁量权、提升整合度为中心,减少权力寻租机会,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对权责事项逐项列明设定依据。明确每个环节的承办主体、办理标准、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监督方式等,提高权力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第三,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重在优化权力运行的外部控制系统。为推进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我国启动了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在改革中确立监督职能是纪委监委的第一职能,作为强化“不能腐”制度的重要手段。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为此,必须构建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治清明。在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执纪监督中,应当综合各种监督手段,健全各种监督体系,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通过与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督贯通融合,提高发现腐败线索、查处腐败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另外,纪委和监委工作人员作为权力运行的监督者,应更加加强自身的廉洁建设,强化自我监督,防止“灯下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叠加的结果,彻底铲除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论述,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逐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关闭窗口
 

中共遵义医科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  贵州省纪委省监委派驻遵义医科大学监察专员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学府西路6号
电话:0851-28643386  传真:28643386  邮编:563006  ICP备案号: 黔ICP备060032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