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主题为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指引中华传统文明革故鼎新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想就是力量,旗帜引领方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放眼神州大地,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呈现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建设文化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加强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文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干部配备、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朝着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不断迈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高校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学校实际从“两个维护”的高度,开展好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结合学校医院实际,开展喜闻乐见的廉洁文化活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